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牛璋彬  张晓健  陈超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7,28(10):2275-2279
为了研究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对北方A市水源更换过程中管网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33 h的监测发现,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管网水水质部分指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pH从7.54降到7.18,碱度从188 mg·L-1降到117  mg·L-1,氯化物从310  mg·L-1降到132  mg·L-1(以Cl-计),电导率从0.176 S·m-1降到0.087  S·m-1,钙离子和镁离子略有下降分别为15  mg·L-1和11  mg·L-1,这些都是由于滦河水质与黄河水质不同造成的;余氯在换水过程中发生了较复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源更换造成耗氯量增加以及夜间用水量少造成管网水输配时间长引起的;pH、碱度、余氯的变化使得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高达到0.4  mg·L-1,超出饮用水标准规定的0.3  mg·L-1.通过分析水源更换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提出了控制管网水质稳定的方法主要有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和严格保证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指标特别是余氯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物倍增工艺处理市政污水的沿程污染物降解规律的考察表明,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显著,COD和BOD5出水分别为47.80 mg/L和19.80 mg/L;氨氮去除率可达100%。发现厌氧区提前发生反硝化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除磷效果;通过对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低碳源的进水条件是影响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关键因素;提出在进水口直接添加碳源以及分点进水的碳源分配+辅助化学除磷的方式可强化氮磷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化学沉淀法强化常规工艺应急去除水中的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规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氢氧化钠,实验进行了应急去除重金属镉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饮用水水源的镉,效果稳定,可进行应急处理。对pH、镉初始浓度和混凝剂投加量3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3个因素对镉去除效果影响的大小排序为:滤后水pH>混凝剂投加量>镉初始浓度。在水源镉突发污染时,在原有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控制滤后水pH可实现对重金属镉的去除,pH的控制值与水源水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中试规模试验中,研究了“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对微生物、消毒副产物和生物稳定性指标的控制效果.该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综合利用了游离氯消毒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消毒副产物生产量低的特点,通过氯化消毒技术的组合,安全经济地实现了消毒卫生学和消毒副产物指标的双重控制.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异养菌平板计数、总大肠菌群指标的控制效果略好于传统游离氯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与游离氯相同.相同原水条件下,顺序氯化消毒工艺比游离氯消毒工艺产生的三卤甲烷浓度减少35.8%~77.0%;卤乙酸减少36.6%~54.8%.消毒进水水质越差,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在消毒副产物控制方面就越有优势.该工艺对生物稳定性指标的控制效果明显高于游离氯消毒.  相似文献   
5.
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去除中试集成系统的工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宏大  周玉文  何文杰  王东升 《环境科学》2006,27(11):2251-2254
在中试集成系统水平上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预臭氧化工艺、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受污染源水中的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2种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大致在50%~60%,后2种则能达到75%~90%.与前2种相比,后2种为更有效地去除受污染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建议采用Ⅱ类及更优水体为水源的水厂考虑使用常规处理或季节性水质变化时采用预氧化工艺;而对于那些以Ⅲ类或更差水体为主水源的水厂则应考虑增设GAC或BAC设备,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某市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某市管网水中铁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管垢向管网水中释放出的铁是管网水中铁超标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发现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中管垢的主要化学组分为铁.在给水管网中,管网水的溶解氧和余氯浓度低时,对应的管网水中铁释放现象严重,其原因是还原条件使管垢表面的致密钝化层被破坏,造成二价铁的大量释放.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给水管网中铁释放和“红水”现象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净水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现场中试装置,系统比较了预处理单元、常规处理单元及深度处理单元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DOC和AOC的生成和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常规工艺+活性炭过滤对CODMn的去除率仅能达到30%,无法有效保证出水水质要求,而常规工艺+臭氧活性炭可以很好地满足水质标准,去除率可达50%以上.以控制生物稳定性为目的时,氧化剂的投加会增加AOC和BDOC浓度,降低生物稳定性.不投加氧化剂,直接采用常规工艺+普通活性炭过滤可将出水AOC含量控制在50μg/L以下.但要实现对CODMn和生物稳定性的同时控制,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的工艺组合是本研究中的最佳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8.
腐殖酸在水合二氧化锰表面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研究了腐殖酸在水合MnO2 (S) (δMnO2 )表面的吸附行为 .考察了不同分子量分布范围腐殖酸的吸附性能 ,探讨了阳离子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理 ,并利用FTIR光谱对吸附行为进行了光谱学研究 .结果发现 ,具有较高分子量的腐殖酸HAa 的吸附去除率比具有较低分子量的腐殖酸HAb 高 3 0 % ,表明腐殖酸分子量越大越倾向于吸附在δMnO2 表面 .Ca2 + 较Mg2 + 更能促进腐殖酸在δMnO2 表面的吸附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a2 + 较Mg2 + 具有更强的与腐殖酸络合的能力 ;此外 ,ζ电位测定发现 ,1 0mmol·L- 1 Mg2 + 使δMnO2 的 ζ电位由 -3 7mV(pH =7 9)升高至 -9mV(pH =6 5 ) ,而 1 0mmol·L- 1 Ca2 + 则使ζ电位升高至 + 7mV(pH =7 2 ) .FTIR光谱的结果证实了腐殖酸在δMnO2 表面的吸附 ,并表明腐殖酸的羧基及δMnO2 的表面羟基 (Mn OH)在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 ,腐殖酸性质、背景阳离子等因素对腐殖酸的吸附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大港水库调蓄“引江水”水质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北大港水库底泥释放氯离子的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采用2 0 0 3年第8次“引黄济津”水质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该数学模型,预测了南水北调“引江水”在水库中调蓄时的水质变化。认为在合理调度运用的情况下,根据工程规划,北大港水库可以满足作为南水北调调蓄水库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给水气浮工艺浮渣絮凝调理的最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给水气浮浮渣,选用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以及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作絮凝剂,调理后进行离心脱水试验,研究絮凝调理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低pH值有利于4种絮凝剂对浮渣离心脱水性能的改善;对于4种絮凝剂,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絮凝条件,其中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PAM的最佳絮凝条件较阳离子型PAM和HCA需要更高的混合和反应转速以及更长的混合和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